English

荡摇浮世生万象

2000-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如果说出最典型、知名度最高的日本绘画,那么就必然首推浮世绘了。浮世绘对19世纪西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对印象派以后现代艺术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从来取惠他国的日本艺术第一次推动了世界艺术的进程。如果没有浮世绘,日本美术将大为减色。不仅日本的美术史家大多从事浮世绘的研究,而且外国的日本美术史工作者也无不将浮世绘作为研究的重点。

浮世绘不仅是江户时代以市民阶层为基础而发展的风俗画,而且也是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因此,研究浮世绘,必须先了解它所产生的时代、地点和文化氛围。浮世绘是随着江户(今东京)的兴盛而兴起的。江户直译为江的门户,因处于几条小河的入海口而名,在17世纪以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1603年,德川家康将军在此设立幕府后,日益成为全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其经济崛起史和地位类似中国同期的上海,政治地位有如当时的北京。以它命名的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最后时代,这一点上又与清代相似。在江户,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家已丧失对文化的创造力。由农民、渔民、浪人(失去特权、到处流浪的武士)转化而来的市民阶层迅速崛起,他们虽然在政治上无权,但掌握经济命脉。由他们所创立的一种表现市民生活的文化,被称为江户文化。它包含有锁国社会自发产生的资本主义文化的萌芽,并成为足以与京都传统贵族文化相抗衡的新兴文化。到19世纪初,江户人口已过百万,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还多。

在17~19世纪期间,浮世绘便作为江户文化的一支异军而突起。它直率地表现江户市井中活生生的人物及其活动场景,如美人、浴女、俳优、歌舞伎、妓女、浪人、游女、侠士、花街柳巷、旅游风光等。在日本艺术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追求享乐主义和官能主义。由于它过于写实地暴露现实百态和社会万象,因而被高雅的京都人卑称为“江户绘”。这种称呼与称其为浮世绘一样,当时含有很强的贬义成分,表明素有优秀传统和文化教养的京都人对其鄙夷不屑。

日语中的“浮世绘”一词,最早见于《好色一代女》和绘本《月次之游》序文(均为1682年)中。《好色一代女》为江户小说家井原西鹤(1642~1693)所著,被誉为浮世草子(江户产生的一种带有插图的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月次之游》为最早的浮世绘师——菱川师宣的作品。要想真正理解浮世绘的含义,关键在于廓清“浮世”一词的演变。许多学者认为“浮世”是典型的日语词汇,汉语中无对应的概念。其实不然。“浮世”一词至少在三国时代典籍中就已出现。好老庄、喜玄学、崇玄学的阮籍在其代表作《大人先生传》中写道:“逍遥浮世,与道俱成。”而更早的用例在西汉已见端倪,如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云:“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北宋诗人苏轼则有“荡摇浮世生万象”(《海市》)之句。观其历代用例,“浮世”既可作形名偏正结构的名词解,即“浮”于“世”,它作名词时,相当于“浮生”、“瞬息即逝的人世”、“飘摇的世界”、“变幻未测的世界”、“过眼烟云的人生”;作动词时,包含有“玩世”、“漂浮尘世”、“游戏人生”、“浪迹人世”等意。李白的“浮生如梦,为欢几何”(《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意与其相近。

不清楚江户市民何以用“浮世”来命名自己的绘画。但从汉语“浮世”的意义和浮世绘的题材、主题、情趣的比较看,两者毫无疑问是相通的。因此可以说:江户市民的“浮世”意识,反映了他们感叹人生短促、世事无定、须及时行乐的世界观。浮世绘和浮世草子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成长的市民绘画和市民文学。

浮世绘无疑也是一种江户市民的风俗画。但在日本美术史中,浮世绘和风俗画又是被严格地有意区分为两个不同概念而使用的,即风俗画特指浮世绘产生以前的风俗画。同时,菱川师宣为了避开“浮世绘师”这一不雅称号,而自称“大和绘师”。自他以后的浮世绘师也均以大和绘传统的继承者自居。由此,可以寻找浮世绘与风俗画、大和绘的渊源关系。历史地看,大和绘和风俗画是浮世绘内容上的母胎。

在日本美术中,大和绘和风俗画是出自不同认识角度的概念,它们在实质上又互有交叉重叠。大和绘指平安后期(始于遣唐使废止的894年)出现的民族绘画,与唐绘是一对风格上的概念。唐绘指日本以唐朝绘画为模本而描绘中国山水风物的绘画;大和绘指描绘日本风情的绘画,以后被用来总称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绘画。在平安时期,世俗的绘画多用大和绘来表现。当时,一直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正兴起第一次民族文化运动,假名与真名(汉字)一起流行,和歌与唐诗一起咏唱,书法上出现假名书,文学上出现物语、草纸等民族样式。大和绘也就是在这种文化史的重大转折中出现的民族绘画样式。它描绘平安贵族的日常生活、日本的自然风光,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要求,追求一种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色彩浓艳、线条优雅,富有装饰味。

风俗画是题材上的概念,也出现于平安后期,主要描绘年中祭典、寺院缘起、鸟兽戏谑、游乐、都市风光等,并且常采用大和绘的形式来表现。可以说,浮世绘在民族风格和情调上继承了大和绘的传统,在题材上继承了风俗画的传统,但不同的是:大和绘代表京都贵族和历代武家的审美情趣,浮世绘代表江户平民的审美情趣;风俗画表现上层社会生活,较雅,画在屏风、塥扇、长卷上;浮世绘描写下层社会场景,更俗,画(或印)在单页上。

从制作手段上看,浮世绘分为两种:木版画和肉笔画。前者刻制印刷而成,后者手绘而成。早期浮世绘像风俗画一样,手绘而成,只是画面从屏风、塥扇、长卷上走向单页。但浮世绘之所以能在长达两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传播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木版画这一领域找到了追求各种新技法和新风格的可能性。所以,浮世绘样式的发展,主要是在木版画形式上进行的。同时,肉笔的浮世绘难以与风俗画争雄,美术史家提到的浮世绘,也往往是专指其木版画形式。

木版画起源于中国,在日本可追溯到8世纪。日本的木版画长期被用于佛经插图,17世纪起受新传入的明清木版插图本,如《八种画谱》、《芥子园画传》、《十竹斋书画谱》的影响,形成木版插图的新阶段。17世纪后期,成为浮世草子和浮世绘前驱的新插图本适应江户市民的需求而大量刊行,并逐渐取代风俗画的手绘形式。江户市民以1657年的大火为契机,在重建江户的同时掀起创造江户文化的热潮,大量刊行各种色情插图本,在木版插图上出现新鲜的创造意欲,浮世绘便从中应运而生。但浮世绘与木版插图的一个决定性区别在于:浮世绘是独幅自立的绘画,木版插图是文字(如浮世草子)的附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